编者按:在2016年第31届欧洲泌尿协会年度大会(EAU16)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卢慕峻教授主持了分会场“Poster session 80: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urogenital tract”。会后,卢教授应《肿瘤瞭望》邀请对该专题和尿道修复重建、膀胱肿瘤、组织工程等会议热点进行了点评。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作为主持,请您分享一下这一专题的主要内容。
卢教授:该场的主题是泌尿系统修复重建,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是尿控方面的研究;第二是组织工程,包括膀胱修复以及血管化的研究;第三是膀胱、输尿管修复重建等其他研究。
该会场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①多中心研究。例如其中一项欧洲多个国家共同进行的放疗后膀胱肿瘤治疗效果的比较。由于这一研究的数据比较多也比较详实,我在选择最佳壁报时也选择了这一研究。该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盆腔手术还是妇科手术,术后放疗对于之后做膀胱肿瘤切除后的尿流改道会有影响。另一项意大利进行的多中心研究比较了女性新膀胱与回肠膀胱生活质量的研究。这项研究使用意大利的量表进行评分,最后把所有指标得分加起来进行比较。由于其得出结果是二者没有差异,与我们之前的预期不同(我们通常的预期是新膀胱的生活质量会较高),所以在大会上也提出了疑问:如果单独比较某一指标(如尿控)是否有差异?该研究的结果是,单独尿控之间没有差异。由于并没有看到原始数据,所以也没有办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②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其中一项清华大学医学院关于膀胱修复重建的实验研究,具体做法是将一段去除粘膜的肠组织和自体腹膜进行膀胱重建。另一项来自比利时的研究者单用羊膜进行膀胱扩大修复术。
③关于输尿管及膀胱修复的研究。一项在伦敦进行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是,所有输尿管狭窄病例先用“会师”的方法——下方经输尿管、上方经皮肾穿刺然后将支架管汇通。虽然我对这一观点并不赞同,但对此也比较感兴趣,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总体来说,我们不能为了微创而微创,而是要考虑长期效果。对于这类患者,我建议应严格规定适应证,只对较短的狭窄或身体条件特别差的患者考虑这种治疗,大多数患者还是要将疤痕切除,然后做端端吻合,这是比较经典的治疗方式,从长期随访效果来看也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卢慕峻教授(右一)主持EAU会议分会场“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urogenital tract”
《肿瘤瞭望》:此次参加EAU大会您所关注的亮点是什么?
卢教授:我主要从事膀胱肿瘤方面的工作,在这方面最近两年的热点,其一是非肌层浸润性肿块的整块切除;其二是晚期肿瘤化疗之外的治疗(如免疫治疗);第三是不同尿流改道技术之间的比较。此外,我比较关注尿道修复重建,包括下尿路修复重建方面的进展。在该会场,很多大牌专家讲了各种关于尿道修复的处理原则、输尿管修复的处理原则、全膀胱重建、输尿管狭窄的处理,还有变性手术、男科方面的修复重建等,内容十分全面。我听了一整天,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实验方面我主要做的是组织工程,在听了不同场次的报告后,包括我的团队此次大会上也有一个壁报展示,没有发现近两年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突破。所以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有待突破,包括血管化、神经再生、功能修复等。今年EAU特别强调功能修复,这可能会是泌尿外科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方向,这也是与我专业比较契合的方面。
卢慕峻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国际会员,性医学会全国委员,修复重建外科全国青年委员,上海泌尿外科学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泌尿外科临床质控中心黄浦区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从事泌尿外科和男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泌尿、男生殖系统整形修复手术、泌尿系统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