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开往精准治疗的中欧班列——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乳腺癌内分泌精准诊疗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在渝举行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25 10:58:47  浏览量:24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为进一步推动肿瘤诊疗研究的中欧合作和交流,2025年4月20日,“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乳腺癌内分泌精准诊疗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在重庆举行。本次大会由Best of ESMO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ESMO候任主席(2027-2028)、意大利米兰大学及欧洲肿瘤研究所Giuseppe Curigliano教授,ESMO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席、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Nadia Harbeck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担任共同大会主席;国内外多位乳腺癌大咖通过线上、线下参会,围绕乳腺癌内分泌精准诊疗的前沿进展和实践经验展开交流和讨论。

为进一步推动肿瘤诊疗研究的中欧合作和交流,2025年4月20日,“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乳腺癌内分泌精准诊疗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在重庆举行。本次大会由Best of ESMO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ESMO候任主席(2027-2028)、意大利米兰大学及欧洲肿瘤研究所Giuseppe Curigliano教授,ESMO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席、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Nadia Harbeck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担任共同大会主席;国内外多位乳腺癌大咖通过线上、线下参会,围绕乳腺癌内分泌精准诊疗的前沿进展和实践经验展开交流和讨论。
 
擘画蓝图
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成立
 
在会议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徐兵河教授回顾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百年变迁,从卵巢切除到他莫昔芬和CDK4/6抑制剂的应用,再到PIK3CA-AKT1-mTOR(PAM)通路抑制剂的问世,见证了个体化、精准化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时代到来。希望借由本次会议的举行,以及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的成立,充分发挥乳腺癌临床研究的中国特色,在深化中欧交流与合作中,带来更多的乳腺癌精准治疗突破性成果。
 
 
Giuseppe Curigliano教授代表ESMO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以及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强调了中欧合作的重要性,可促成更多的诊疗变革和研究突破,提升中欧肿瘤防治和研究的国际影响力。Nadia Harbeck教授指出,这次活动是ESMO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组织的,体现了ESMO在全球肿瘤教育方面的承诺。作为ESMO在中国推出的系列继续教育活动,Best of ESMO将为中国医生提供最新的精准治疗和创新治疗的相关知识和工具,以应对乳腺癌护理中的独特挑战。
 
任国胜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重庆是“中欧班列”的重要起点城市之一,是举办此次大会的东道主城市,热烈欢迎国内外肿瘤学专家莅临山城,共同擘画乳腺癌内分泌精准治疗的未来。希望在中欧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在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的指引下,能够将中国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惠及更多乳腺癌患者。
 
 
开幕式最后,中欧专家共同见证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徐兵河教授担任委员会主席,以及步宏教授等25位临床和病理专家担任委员会委员。

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
主席:徐兵河教授
委员(共25位,按姓氏拼音排序)
步 宏 教授
陈益定 教授
樊 英 教授
胡 海 教授
胡夕春 教授
梁智勇 教授
刘 健 教授
刘月平 教授
罗 婷 教授
马 飞 教授
欧阳取长 教授
潘跃银 教授
任国胜 教授
佟仲生 教授
王 坤 教授
王树森 教授
王 殊 教授
王中华 教授
吴 炅 教授
殷咏梅 教授
杨 谨 教授
杨文涛 教授
袁 芃 教授
张 瑾 教授
张清媛 教授
 
 
对话时代
多学科共话乳腺癌精准治疗现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步宏教授主持了第一篇章的学术报告和讨论。在此环节中,徐兵河教授带来了题为《2025乳腺癌精准诊疗的突破与革新》的精彩报告,高屋建瓴地回顾了HR+/HER2-、HER2+和TNBC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精准治疗突破,已经或即将对2025年乳腺癌治疗格局产生的影响;并展望乳腺癌潜在治疗新靶点、基于生物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决策,以及人工智能赋能乳腺癌精准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梁智勇教授则在《乳腺癌分子病理进展与挑战》中指出,乳腺癌精准治疗迈入崭新篇章,未来应根据不同靶点的检测需求进一步区分优化,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优化病理报告内容,更新检测共识。随着诊断和治疗所需基因数量的增加,NGS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而基于外周血ctDNA检测可为乳腺癌精准治疗、预后评估乃至复发监测提供有效依据,拓展分子病理的应用范围。
 
步宏教授主持下,福建省肿瘤医院刘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中华教授杨文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针对乳腺精准治疗尚待解决的挑战和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以及乳腺癌分子病理检测的机遇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表示,随着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精细化,以及新型治疗的精准化,缺乏分子病理检测的临床诊疗可谓“寸步难行”,希望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能够发挥平台作用,加深临床和病理的交流探讨,从而提高分子病理检测的标准化,以及克服肿瘤时空异质性等挑战。
 
 
对话科学
PAM通路抑制剂引领乳腺癌精准诊疗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主持第二篇章的学术报告和讨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在题为《PAM通路抑制剂:引领HR+晚期精准诊疗新时代》的报告中指出,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CDK4/6i进展后无标准治疗方案,PAM通路的激活导致患者疾病进展和内分泌及CDK4/6i耐药,是独立不良预后因子。近年来,PAM通路抑制剂的研发问世,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精准诊疗带来新希望,其中AKT是PAM通路的中心关键蛋白。III期CAPItello291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卡匹色替联合氟维司群可改善携带任意PIK3CA/AKT1/PTEN基因改变患者的PFS(7.3 vs 3.1个月,HR 0.50)。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群中的AKT1突变和PTEN丢失发生率较高,卡匹色替可全面覆盖这些靶点,非常适合中国患者人群;而且CAPItello291研究包含了69%CDK4/6i经治的人群数据,填补了PAM通路抑制剂在CDK4/6i耐药后大型III期临床研究的空白。因此,临床应需尽早为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精准检测,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依据。除了逆转内分泌和CDK4/6i耐药以外,卡匹色替对PTEN功能性缺失所导致PI3Kαi耐药同样有效,是临床医生应对耐药问题的有力武器,是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优选方案。近日,卡匹色替(商品名:荃科得)联合氟维司群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用于转移性阶段至少接受过一种内分泌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在辅助治疗期间或完成辅助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且伴有一种或多种PIK3CA/AKT1/PTEN改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R+/HER2-乳腺癌成人患者。该方案的获批不仅为中国乳腺癌患者和医生提供新的治疗选择,也开启了我国乳腺癌精准治疗新篇章。
 
张清媛教授主持下,浙江省肿瘤医院胡海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月平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谨教授展开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随着卡匹色替等新型靶向治疗的获批,PAM通路改变的检测评估将是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决策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应及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分子病理检测。专家们还对PAM通路抑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管理交换经验和看法,肯定了卡匹色替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的优势,其高血糖、口腔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此外,针对内分泌精准靶向类药物和ADC类药物的用药顺序,专家们认为HR+/HER2-乳腺癌作为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其晚期治疗仍提倡在内分泌治疗基础上“有靶打靶”,使内分泌治疗获益最大化之后才考虑“更换赛道”,即换用ADC或化疗。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真实世界研究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对话全球
中欧视角下的乳腺癌内分泌精准治疗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厉红元教授主持第三篇章的学术报告和讨论。Nadia Harbeck教授首先报告了《Frontier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早期乳腺癌的最新进展),她分别介绍了2025年HR+/HER2-、HER2+和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已经或即将发生的治疗变革,CDK4/6i、PARPi和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型治疗药物的应用,有望进一步降低患者复发风险,但需要精准筛选出早期治疗获益的人群。
 
Giuseppe Curigliano教授报告了《Post-CDK4/6i era:A new perspective on HR+/HER2-advanced breast cancer》(后CDK4/6i时代: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新视角)。他首先分享了ESMO MBC在线指南,在CDK4/6i经治患者的推荐方案中,有浓墨重彩的精准治疗篇幅,包括基于PAM通路、ESR1、gBRCA等生物标志物检测靶点的治疗方案,以及新型TROP-2或HER2 ADC已经取代化疗。他结合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介绍了“后CDK4/6i时代”的治疗策略和路径,总体上是在序贯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不同靶点的精准治疗,以及基于不同的HER2表达状态选择不同的ADC治疗策略。
 
厉红元教授主持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龚畅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樊英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欧阳取长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展开讨论。对于ctDNA的临床应用价值,专家们认为目前主要应用于早期乳腺癌尤其是早期TNBC治疗过程的动态监测,但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在缺乏组织样本的情况下,ctDNA也可作为分子病理检测和诊断的替代方案。对于HR+/HER2-乳腺癌晚期治疗的排兵布阵,专家们较为赞同Curigliano教授介绍的ESMO诊疗路径,对于既往CDK4/6i+ET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应选择PAM通路抑制剂等靶向内分泌治疗方案,而既往治疗效果差、进展快的患者可选择ADC替代化疗。
 
 
对话未来
患者的笑容才是真正的疗效指标
 
江苏省肿瘤医院张莉莉教授主持了第四环节的“TED演讲”和专家讨论。江苏省人民医院肇毅教授带来了《五年生存率90%之后:被遗忘的“心理转移灶”——一名乳腺外科医生的心理处方实践录》的精彩演讲。他从案例分析入手,分析了肿瘤患者的5个心理时期:否认期、愤怒焦虑期、协议期(妥协期)、沮丧期(抑郁期)、接受期(升华期),强调了“生存率是冰冷的数字,而患者的笑容才是真正的疗效指标”,临床医生需要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生存和生活质量“双赢”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身心治愈。
 
专家们在讨论中也一致认为,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临床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医患沟通技巧,用换位思考的角度为患者考虑不同的诊疗策略。
 
 
会议最后,徐兵河教授总结道,这是一次圆满的中欧学术会议,线上线下有13000余人共同见证了Best of ESMO中国精准诊疗科学委员会成立;一起分享交流了乳腺癌内分泌精准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尤其是卡匹色替等新型PAM通路抑制剂在国内外获批,有力推动了HR+/HER2-乳腺癌精准治疗发展再上新台阶。通过此次肿瘤临床和病理专家的深入讨论,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分子病理检测的程序,力求发现每一位可能获益于这些精准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Best of ESMO系列学术活动拉开序幕,期待后续更多精彩的学术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中欧专家交流,谱写乳腺癌精准诊疗发展的新篇章。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