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淋巴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有资料显示,淋巴瘤患者中约有50%年龄超过65岁。淋巴瘤是一种治疗非常有效的肿瘤,对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来说,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也就几个月的时间,但通过规范的治疗,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可以治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增加,老年患者的心、肺、肝、肾和消化系统功能有所衰退,对治疗的耐受力下降,同时常合并有心脏病、糖尿病及呼吸道等系统的慢性病,抗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也较大。因此,对于老年患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合理用药,降低治疗的毒副作用,成为治疗成功的关键。在2021年BOA/BOC大会年会上,本刊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就老年淋巴瘤治疗领域报导的两项重要临床研究进行了深度访谈。现将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类兼具惰性及侵袭性、高度异质性的B细胞淋巴瘤,目前其最佳的初始诱导方案仍无定论,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在2021 ASCO年会上,一项重磅研究(ECOG-ACRIN E1411)比较了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硼替佐米(V)对于初治MC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在此,能否请您结合该研究进行结果解读和分析 ?
蔡清清教授:对于年轻患者,套细胞淋巴瘤的诱导化疗方案以R-DHA+铂类、R-CHOP与R-DHA+铂类交替,或R-HyperCVAD等高强度化疗方案为主,但MCL好发于老年人,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含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在内的诱导治疗方案。近几年多项随机III期研究提示较低强度的BR方案及含硼替佐米的VR-CAP方案在疗效上均优于R-CHOP方案。但VR-CAP方案毒性仍较大,因此BR联合硼替佐米的确是令人期待的一线治疗组合。
该项研究中,BR方案联合硼替佐米的方案血液学毒性与BR方案相近,但神经毒性发生率相对较高。联用硼替佐米并未显著改善初治MCL的近期疗效及无进展生存,在年龄和MIPI亚组分析中也未能体现出显著差异。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BR方案的疗效,而BVR方案并未体现出疗效上的优越性,尤其是在老年及高危患者中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且增加了额外的神经毒性,因此BVR方案目前仍缺乏临床推广的价值。这个研究后续还有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对比利妥昔单抗单药维持治疗的预后随访,结果同样值得期待。
《肿瘤瞭望》:您认为ECOG-ACRIN E1411研究的结果对于初治MCL的临床治疗具有哪些指导价值?BR方案联合硼替佐米并未能改善初治MCL的近期疗效及无进展生存(PFS),这是否意味着BR为基础的方案地位更加巩固,而硼替佐米与BR方案并无协同治疗效应?
蔡清清教授:本研究中BR为基础的方案一线治疗MCL达到接近90%的总体有效率,完全缓解率在60%左右,2年PFS接近80%,的确为BR方案作为诱导治疗提供了确切的证据,尤其对于老年患者,不过BR方案的完全缓解率和疾病控制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其他新型靶向药物与BR方案联用能否进一步提高BR方案的治疗效果,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硼替佐米对BR方案的确没有明显的增效,但这种增效作用是否与其他一些高危因素或者分子生物学事件相关,对一些特殊人群存在增敏作用,仍有待更加细化的研究。
《肿瘤瞭望》: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在治疗上难度极大,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是推荐的治疗方案。由于全脑放疗会带来的较大神经毒性,PCNSL巩固治疗通常选择化疗,而清髓与非清髓巩固化疗孰优孰劣尚存争议。针对该问题,CALGB 51101研究进行了优劣性比较,在此能否请您结合该研究进行解读?
蔡清清教授:原发中枢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仅通过含甲氨蝶呤的方案进行诱导化疗,患者往往在1年左右就会出现复发,因此原发中枢淋巴瘤的巩固治疗不可忽视。放疗巩固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的几率,但也伴随较大的神经毒性和认知行为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IELSG32研究结果提示全脑放疗和自体移植巩固的2年PFS相当。而PRECIS研究中接受自体移植巩固的患者生存获益更大。此外CALGB50202研究也评估了EA方案巩固治疗的患者预后,与全脑放疗也是接近的。本研究对这两种目前较为推荐的这两种巩固治疗方式进行了直接对比,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式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且对完成巩固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两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也没有显著差异,初步结果提示两种方式在疾病控制和安全性方面相当,都是可行的巩固治疗方式。
《肿瘤瞭望》:请您谈一谈CALGB 51101研究带来的深层指导价值?是否意味着清髓性巩固化疗对于接受ASCT治疗的PCNSL患者是更佳的选择,抑或是需根据PCNSL患者的自身情况来进行选择?
蔡清清教授:在CALGB 51101研究中,清髓组的PFS数据优于非清髓组,但主要是由于非清髓组在诱导化疗阶段出现较多的疾病进展或死亡病例引起的。对两组中均接受后续巩固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两组的无进展生存并无显著差异。但这项研究目前的中位随访时间仅3.8年,因此两种巩固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仍有待观察。仅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清髓化疗+移植和EA方案巩固治疗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疾病控制,均可作为巩固治疗的选择。EA方案巩固可能更适合在无法实施干细胞移植的地区和医院推广。
《肿瘤瞭望》:能否请您谈一谈国内在PCNSL治疗方面的现状及相关进展?
蔡清清教授:针对原发中枢淋巴瘤的巩固治疗,除EA方案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外,CSCO指南推荐对于某些老年患者或无法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可采用替莫唑胺或来那度胺维持,也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研究进展方面,近期北京协和医院的周道斌教授团队有一项评估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和大剂量甲氨蝶呤(R2-MTX)诱导化疗序贯来那度胺维持的Ib/II期研究,入选了今年欧洲血液学年会(EHA)的口头报告。这项研究目前入组了17名患者,总有效率(ORR)达到100%,其中10名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中位随访13.2个月,中位PFS达13.3个月。这一诱导治疗方案表现出出色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后续的研究结果也非常值得期待!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青委副主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专委会副主委
近5年以(共同)通讯作者在Blood,Leukemia,CCR等发表SCI论著14篇,主持3项国自然面上基金及多项省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