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新基血液论坛在杭州西子湖畔盛大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众多国内血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讨论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前沿进展和临床热点。会议期间,《肿瘤瞭望》特别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副所院长肖志坚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接受专访,两位教授分别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诊疗进展进行了深度解读。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png)
肖志坚教授专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进展
肖志坚教授专访
国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诊疗现状
MDS是一种存在髓系细胞分化、成熟障碍、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疾病,异质性极强。目前,国内很多单位都开展了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表型相关检验来帮助MDS诊断,但要仍然要依据国际标准规范诊断,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从形态学上来讲,国际MDS工作组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红系统、粒系统、巨核系统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学判断标准。在流式检测方面,国际上也有标本收集、抗体选择等相关指南。从细胞遗传学角度看,FISH只能作为常规核型染色的补充。从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来看,有的单位是自己做,有的单位是到第三方实验室做。而关于选取哪些基因进行检测,国际上现在还没有形成共识,在报告的规范化上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国内MDS的治疗挑战
在中国MDS治疗共识的带动下,国内MDS的治疗也开始慢慢走向规范化。对于低危患者,主要治疗有促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沙利度胺),这些方案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表观遗传学治疗药物,而表观遗传学药物在中国上市了6年,中国医生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提出了自己的治疗体会以及并对方案进行了改进。这大多基于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缺乏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确定疗效和患者适用范围。
另外,中国在MDS移植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北京大学组织了一个大型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已经发表在Leukemia杂志,MDS患者如果找不到匹配的同胞供体,单倍体移植也是一个可选择的方法。
中高危MDS的治疗
IPSS分组治疗理念已在全国推广,大部分血液科的大夫已经建立了这样的概念,但具体到某个患者的治疗选择,除了考虑身体疾病相关因素,还要顾及到其它影响治疗决策的方面,如年龄、一般状况、合并疾病和治疗意愿等。
MDS的治疗进展和未来展望
目前疾病治疗强调精准二字,而精准医学既包括精准诊断,也包括精准治疗。精准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根据基因突变预测MDS药物疗效已有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问世。而TP53突变患者的治疗仍存在挑战:首先,来那度胺可以促进TP53降解,诱导细胞凋亡,而TP53突变预示预后不良,尤其合并复杂核型,AML转化几率高,造成MDS难治,导致来那度胺耐药。
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研究提示,TP53突变发生率为19%,对于这类患者,增强预处理强度是无效的,我们应该探索新的预处理方案和移植后的复发预防方案。而对于存在RAS通路相关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处理方案可以提供获益。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阿扎胞苷联合来那度胺对于TP53突变依然有效。而TP53突变患者在缓解后,如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则能够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同时,有很多针对不同突变位点而研发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未来MDS治疗发展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第一是表观遗传学治疗药物,尽管这类药物目前已成为中高危MDS患者首选,但有效率只有50%~60%。找到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预测哪些患者有效,哪些患者无效,这是我们未来探索的方向之一。第二是对于表观遗传学治疗失败的患者,如何进行挽救治疗也是近几年研究的重点。未来还要更多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试验来验证现在的发现。
阿扎胞苷即将在中国上市,国内进行的MDS-002临床试验结果与国际AZA-001研究数据基本吻合:同传统治疗药物(最佳支持治疗或者低剂量阿糖胞苷)相比,阿扎胞苷能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达9.5个月,该药上市后将为血液科医生提供新的治疗武器,相信在未来几年,我们也能积累阿扎胞苷的临床应用经验和数据。